【原】鸡罩山得名清光绪前,上下寨门、官竹坪、大庙渊源待解

叙永文化精彩,尽在永宁古韵。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

鸡叫山行记

文/万中华

鸡叫山,又名鸡罩山,位于叙永县水尾、天池、龙凤三镇交界处,属县境内广木山系,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——叙永画稿溪山水相依,乃川南名山之一。因山形如一只引项高歌的雄鸡而得名;又名鸡罩山,因语出相关志乘而被广而传之,其得名与一个《鸡罩闶凤凰》的远古神话故事有关。据清《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·卷三·舆地志三》记载“鸡罩山,治西北六十里,右赤水,左永江,为合江县之祖山,高二十里,秀耸云霄,与凤凰山对峙,亦永江之内水口也。”这是较早记载鸡罩山的志书之一,后民国《叙永县志》、1998年版《叙永县志》均有相应记载。从这些志书的记载可以看出:“鸡罩山”地名的形成在清光绪以前,地名的流传程度和影响都比较深远,世人把“鸡罩山”誉为川南名山实不为过。

久闻鸡罩山山势挺拔巍峨,风光旖旎俊秀,气候清新怡人,人文底蕴深厚,多年前就欲前往一观,终因琐事缠身而未成行,心中甚是遗憾。壬寅年农历三月初十,临近花甲的我,终和几位挚友拨冗前往,登临山顶,亲身感受了这座川南名山的魅力与神奇,了却了平生一大愿望。

鸡罩山西连白马岩,东接杉冒山,与画稿溪紧紧相依相连。山岭东西绵延14公里,最高峰地处东经105.47°、北纬28.28°处,海拔高达1478.8米。山北面较为平缓,有石径盘旋而上,可达山巅,需绕水尾而行,距县城较远;山南坡陡路险,距县城较近。当日,我们驱车从叙永县城出发,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,在鸡罩山南面的龙凤镇硝洞沟龙凼子前1.5公里处下车,沿左侧一条挂在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道蜿蜒上行,慢慢向山上攀登。小道由于行人稀少,处于深山密林之中,潮湿润滑,不少地方长满青苔,堆积枯枝败叶,给我们登山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和困难;但是,我们怀着对登临山巅的渴望和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,苦中求乐,有说有笑,相互鼓励,相互扶助着艰难前行。对路旁奇花异树各抒己见,各尽所晓,向别人介绍它们的名称、特性,时不时还展开讨论,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博学与多才。

大约一个小时后,我们来到“寸腰岩”处。大家取折一些小树枝,撑在岩壁的石缝间,据说这样就可以治疗腰杆痛。这一说法,在川南非常常见,只要有大岩的地方,几乎都有“寸腰岩”,说辞也几乎一致。这种现象虽然较为普遍,但时至今日,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科技知识支撑这一说法。“寸腰岩”一般都是一个大岩腔,顶部均为天然巨石或巨壁。看似脆弱的岩腔壁却承载着巨石或巨壁的巨大重量。人们想象着犹如自己的腰承载着上半身躯体一样,变不可能为可能,想象着如果给它一定的支撑,不是更坚实,更能承受上面的重量吗?臆想自己的腰如果增加一定的支撑,就更能承受上身躯干的重量,当然,腰杆有格外的支撑,也就不会痛了。其实,“寸腰岩”取折小树枝,撑在岩壁间治疗腰杆痛,只是人们的愿望和想象罢了!

离开“寸腰岩”,我们继续沿着林间陡峭小道向上攀登,来到下寨门。说是下寨门,其实是用石头砌成的小石寨。小石寨南临万丈悬崖,北接高入云天的石壁,我们向上攀登的小道呈东西向、从下向上穿过石寨。寨门洞呈长方体,高约1.8米,宽约1.2米、进深约2.4米。整个寨墙、寨门、门洞均为整块条石砌成,小的重达数百斤,大的重达两三吨。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,古人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情况下,靠双手切成了这座约100㎡的石寨,不得不说是一大人间奇迹。与下寨门建筑一模一样的还有一座上寨门。两座寨门位于官竹坪南北两侧,相距约5公里。从两座寨门的建筑风格来看,不像是鸡叫山庙的山门,倒像是防守驻兵之地。由于缺乏碑文或相关佐证材料,两座寨门由何人建造,建筑时间、作用等都无从查考,也留下了一大待解疑团。

告别下寨门,我们登上了距离鸡罩山顶还有一半路程的官竹坪。官竹坪是白马岩山梁下的一个数千亩的大坪子,是通往鸡罩山顶的必经之路。这里曾经建有官竹坪林场,属于龙飞乡管辖,现为龙凤镇属地,拍卖给私人经营。

在官竹坪林场原场部,我们见到一位大姐,她人很热情,一边让我们品尝当地茶叶泡就的、清香扑鼻的香茗,一边给我们介绍官竹坪和鸡罩山的一些往事。听着她侃侃而谈的故事,沐浴着清爽的山风,欣赏着秀美的风光,登山的疲劳得到了极大缓解,也激起了大家对官竹坪这个地名来历的极大兴趣。官竹坪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传说:一是说这里竹子品种多样,竹林茂密,竹影婆娑,是观赏竹子的极佳之地,官竹坪实为“观竹坪”;二是相传在古代,这里生长的黑竹乌黑发亮,品质上乘,是制作烟杆、手杖、书架的优质材料,被皇家确定为贡竹。为确保满足皇家需要,官府在这里圈地数千亩,专门种植黑竹,并修建上下寨门,派兵日夜守卫。久而久之,这里就被人们称为“官竹坪”。我非常认同第二种说法,其原因这里至今仍生长着许许多多的黑竹,官竹坪两端的上下寨门距离鸡罩山庙较远,其形状也不像庙宇的山门,说是官竹坪的防守驻兵之地,倒也比较妥贴。当然,这两种说法现无文献查考,只能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罢了,也欢迎有识之士来此考证,释疑解惑。

离开官竹坪林场原场部,过了上寨门,上鸡罩山顶的道路完全是在山壁和山棱上穿行,特别是要到鸡罩山顶的那一段路,如果把两边的树木砍光,完全有“自古华山一条道”的韵味。我们手足并用,终于在中午两点钟登临了鸡罩山顶,从上午九点半攀登开始起算,到中午两点登临山顶,近10公里的山路,我们足足走了四个半小时,足以说明这条道路行走的艰难。

站在鸡罩山顶,面对头顶的晴空一碧,视野的云天一色,无不令人心旷神怡,耳目一新,神清气爽,颇有登临峨眉金顶之韵味。远眺四方,东、北面山岭相接相连,错落相陈,郁郁葱葱,没入天际;西、南面阡陌纵横,群山拜伏,河溪如带,农舍如珠,水墨天成。此情此景,令人心胸豁然开朗,脑海一片空明,登山的疲劳早已一扫而光,沉醉于大自然的博大怀抱而怡然自乐,仿佛自己已羽化成仙,远离尘世,超凡脱俗。

俯瞰西南,位于天池、兴隆交界处的凤凰山清晰可见,令人情不自禁想起了罗先成老先生收集整理的《鸡罩闶凤凰》的古老传说。相传,很早很早以前,有两个道行高深的道长云游来到天池一带,只见此地山峦起伏,绿树成荫,松涛阵阵,翠竹婆娑,紫气升腾,百鸟欢歌;清清的河水、潺潺的小溪日夜歌唱,两岸垂柳依依,榕树如盖,野花姹紫嫣红,犹如蓬莱仙境。

两人被这里秀美的的自然风光迷住了,决定在此占山清修,并相约千年以后比试法力。于是,一人选了天池西面的一座高山修道,自称西山道人;一人选了天池南面的一座高山修道,自称南山道人。弹指一挥间,五千年过去了,两人各自站立自己修道的高山开始斗法。只见西山道人右手一挥,一颗宝珠腾空闪烁,光华万道,西山道人手捋银须,目注南山道人。南山道人微微举手,手指轻弹,忽见天空一团紫云,形如飞龙,伸爪抱珠。西山道人一抬衣袖收回宝珠,骑白虎从山上扑向永宁河,口念一声“飞”,一只凤凰展翅直向南山道人头顶飞去。南山道人跃上白马,大叫一声“去”,一个金鸡罩从山巅升空,向凤凰飞去。凤凰东躲西闪,上下翻滚,终不得法,被鸡罩闶住。

至此西面山名叫凤凰山,南面山名叫鸡罩山。鸡罩山不断升高长大,巍巍耸立;凤凰山由于被鸡罩闶住,不能长高长大而变得小巧清秀,至今比鸡罩山矮小了许多。这个颇为神奇的故事虽然流传较广,但从其神话色彩可以看出是文人墨客杜撰而成,只是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,但“鸡罩山”的名称随着故事流传至今。

收回远眺的目光,我们回眸鸡罩山顶的鸡叫山大庙。大庙与常见的庙宇形状并无二致,从其鲜艳的红漆可以看出是最近翻造而成,令我这喜欢古老建筑的人略感可惜,但其建造的渊源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极大兴趣。在一块“鸡叫山庙简介”的石碑上我们看到:鸡叫山大庙前身为天凤寺,始建于崇祯戊辰年,即崇祯元年(1628年),寺庙建于鸡头上,颇为壮观;后于清咸丰辛亥年(1851年)重建,距今已有171年历史。

说起咸丰年间的重建还有一段传奇故事。相传,重建是一位郭姓商人所为。郭姓商人是此地大沟头人,在此办青山,从事木材的砍伐和销售。有一次,他的木材运到纳溪麻柳沱时,全部沉没于长江中。当他心灰意冷返回鸡罩山时,在大崩网下寨门、官竹坪和山顶均听到公鸡叫声,并有数尊菩萨呈现以前。他感觉惊奇并许下一愿,如生意得逞,在此重修庙宇,敬奉菩萨。后第二次运送木料到麻柳沱,前次木料也浮出江面,两次合一,大赚特赚。回来后,他将山名改为“鸡叫山”,庙宇改名“鸡叫山大庙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下午四时,我们告别了鸡罩山顶,踏上了归程。由于要去观赏龙凼子瀑布,我们在官竹坪林场原场部处,左转进入一条茅草重生的小路。这条路许久没有人走了,行走十分困难,许多路段还要用棍棒扒开杂草才能行走,尤其是要到龙凼子瀑布的那一段路,完全是挂在悬崖峭壁上,稍有不慎就有掉下悬崖的危险,我们基本上是手足并用,才走完那数百米路程。到了龙凼子,只见一汪碧水倒影着高入云天的岩壁,阵阵轻风吹拂着岸边不知名的小灌木,发出“沙沙沙”的欢鸣。由于水量较小,我们无缘见到气势恢宏的瀑布,只见无数悬练高挂岩壁,在晚霞的辉映下,被轻风抚动,呈现出飞珠溅玉般秀美。这样清爽、恬静的氛围真真令我们沉醉,令我们流连忘返。

结束鸡罩山之行,已是夕阳西下,回望着鸡罩山高大挺拔的身影,回味着一天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想,鸡罩山顶所见的“山名鸡叫任君游,爽目清新好运筹;成佛登仙齐感悟,金鸡喔喔颂神州”诗句跃入脑海,这也许是别人的感受,也是我们今天此行的收获吧!?

喜欢永宁历史文化,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。更多精彩等着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