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赵宋遗迹《宋皇台》
“”
ID:zhaoshizongqin
常回家看看
投稿
编辑 | 趙英雄
作者 | 趙国清
在香港九龍,有一個宋朝時期的名聖古迹:《宋皇台》。
《宋皇台》原址,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側。在馬頭湧附近,有一個小崗稱聖山,崗高“一百四十尺,周圍二千尺,”三面向陸,東臨九龍海灣。崗上有一巨石,巍峨矗立,半陷空際;下有小石突出承之,形成石洞,可容十餘人坐立。巨石向西一面,橫列刻有“宋王臺”三個牓書大字,下刻“清嘉慶丁卯重修”七個小字。《宋皇台》原址已經被毀。今港人以《宋皇台道》、《宋皇台公園》以紀其迹。
考九龍半島,宋時稱廣州東莞縣官富場,1573年明萬曆元年後屬廣州府新安縣,清道光年間《北京條約》後屬香港。
史傳:1276年丙子鼠年五月,宋端宗即位于福州,改元景炎(四月前爲德祐二年,五月後爲景炎元年);十一月遷泉州,蒲壽庚反,張世傑奉端宗移師西駐潮州南澳島;十二月次惠州甲子門。1277年景炎二年丁醜牛年春二月,端宗舟次梅蔚;四月,駐蹕官富場聖山,建行宮于巨石之下,并置御座。端宗每息于石洞中,後人故名此地曰:《宋皇台》。六月,端宗移蹕古塔,九月走淺灣(今荃灣),十一月趨避秀山(東莞虎門)。端宗駐於九龍(梅蔚、聖山、淺灣),前後將近十個月。十二月至井澳(珠海橫琴島),陡起一夜狂風,竟把帝舟掀翻海灘,帝溺入水中。諸將救起,帝因驚起病。世傑再奉帝航於謝女峽(瓊州海峽)。1278年景炎三年戊寅虎年正月,又至七裏洋(北部灣),欲往占城(今越南境內),陳宜中託名往占城招諭,竟一去不返(逃走)。三月,張世傑遷帝駐吳川碙州(今湛江硇洲島),遣兵攻雷州。帝病日重,1278年戊寅虎年四月戊辰既望(十五日),崩於碙州行宮。端宗在位三年(1276.5-1278.4.15)。聖壽十一歲(1268.6.12—1278.4.15)。是年九月初一日壬午,還殯于香山沙湧馬南寶家,閏十一月,葬於新會崖山壽星塘永福陵。今歿其址。
展开全文
元、明時期,《宋皇台》之史迹趣聞,傳遍官富場內外,遊人不絕。便有元人于巨石朝西一面,刻上“宋王臺”三個牓書大字。元人刻“王”而不刻“皇”,乃沿用元修宋史,稱端宗、帝昺兩皇爲二王。誤矣!港人以《宋皇台道》、《宋皇台公園》之“皇”字以正其名。
其時,聖山周圍,形成了一個以《宋皇台》爲中心的南宋史迹區:
一、聖山西南,有二王殿村。傳端宗、帝昺兩皇曾居於此,鄉人由是取“二王殿村”之名,緬懷紀念那段歷史。
二、聖山北面,有金夫人墓。傳楊太后女晉國帝姬在此溺水身亡,後鑄金身葬於此地。
三、聖山西北,有侯王廟。傳楊太后弟、提舉官楊亮節陣亡葬於此,鄉人立廟以祀昭忠,有東莞陳伯陶先生書立碑文敘其事。趙國清 编著
四、白鶴山之遊仙岩畔,有交椅、石台。傳端宗曾於此設行朝,以爲禦座云云。
1807年清仁宗嘉慶十二年丁卯兔年,清人對《宋皇台》進行了大修。
1899年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己亥豬年,香港政府爲保護名勝古迹,訂有保護《宋皇台》條例,禁止在《宋皇台》周圍伐木、採石、建築屋宇等。
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兔年,香港大學賴際熙教授籲請政府劃地數畝,永作《宋皇台》景址。獲准後,港紳李瑞琴先生贊助其事,捐建石垣圍繞四周。名勝古迹得到更好的保護。
1934年,日寇侵佔香港,爲擴築機場,爆裂了《宋皇台》之巨石,《宋皇台》聖迹遭日寇破壞。巨石一分爲三,其中一塊,石面所刻“宋王臺”三個大字仍然完整無損,丢在一旁,得以保存下來。此乃皇天保佑,不幸中之大幸也。
1950年,香港政府認爲,聖山巨石已被破壞,乃取消保存《宋皇台》條例,並將該地列入1936年第29條條例之範圍,作爲公共遊息之地。後因擴建啓德機場,又將聖山小崗夷平,以作機場用地。《宋皇台》原址徹底被毀。趙國清 编著
1954年,華民政務司視察該地時,見石上所刻“宋王臺”三個大字依然完好,認爲還有歷史價值,於是建議將該部份修整,予以保存。並在距離原址約三百米西南面,即宋皇台道與譚公道交界處,辟地建一個《宋皇台公園》,將刻有“宋王臺”三個大字的大石塊,削成長方形,移置園中,作爲《宋皇台》遺址標識(見上圖)。香港趙族宗親總會又提請香港政府,建立中、英文石碑各一塊,記述其事之始末,供遊人瀏覽。此即當今《宋皇台》史迹之現狀也。
香港趙族宗親總會,四方搜集古今文人墨客之題詠、各種有關圖文資料,傳說趣聞,彙編成《宋皇台紀念集》一書,共印2000本,呈英女皇,贈政府機關各首長、海內外各大圖書館。《宋皇台紀念集》三百餘頁,分爲:圖像、志乘、考證、文藝、紀錄五大部分,內容豐富,圖文並茂,具有保存宋代史實的珍貴價值。
1957年,新會簡又文先生撰文《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》,臺山趙超先生書丹,1959年,香港政府選石刻成碑文,立碑于《宋皇台公園》,以記史事,作爲紀念。
这有
这里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